一战最坑的盟友:开战1个月送掉40万人配资之家公司,气的德国直跺脚
全文共1895字,图片3张,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1.6个奥匈士兵才能换1个俄军,12种语言的部队听着7种语言的命令,拿着上世纪的祖传步枪冲击马克沁机枪阵地——这不是小说,而是1914年加利西亚战役的真实画面……
尽管一战爆发前,奥匈总参谋长康拉德就知道奥匈将为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并且不一定能打赢,但他认为如此古老的君主国不能输的这么不光彩,而且俄军非常拉胯,所以无论如何也要跟着德国尽力一搏。
因此他精心制定了战争计划:把48个步兵师分成三个集团:其中A集团约28个师的兵力部署在北线,抵御俄国;巴尔干集团约8个师的兵力部署在南线,对塞尔维亚实施“惩罚之战”;而B集团约12个师的兵力则作为机动部队留在中间,视战争情况前往支援A集团或巴尔干集团。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沙俄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一环”这句话,但军事上并非如此。虽然沙俄经济落后,工业化缓慢,但在大战的前夕,俄国已经拥有了一亿七千万的人口。
一旦战争爆发,沙俄可以动员最多的军队,最开始的几周就可以动员五百万左右,整个一战期间,俄军人数极盛时达到了恐怖的一千五百万。这种“爆兵”速度让一家英国小报吐槽道:这是一台庞大的“蒸汽压路机”。
展开剩余74%而且穷兵黩武的沙皇俄国其实在二十世纪初改良了军队,并非是奥匈想的那么落后,这个斯拉夫巨人也算是赶上了一战末班车。凭借沙俄的体量,它是完全有资格也有实力去抢夺一战胜利果实的。如果说沙俄那时候自身状况是土埋到了腰上,那么奥匈可以说是土埋脖子了。所以说奥匈轻视甚至嘲笑俄国,完全可以说是一千步笑一百步了。
现在让我们看看俄国的战前部署情况:4个集团军的兵力部署在西南战线,准备对付集结在加利西亚的奥军;2个集团军的兵力部署在西北战线,准备对付集结在东普鲁士的德军。俄国本来是打算先对奥匈下手的,不过德国疯狂向西线增兵,给法国巨大的对线压力,因此一直在催俄国快点对德国动手。俄国也是实在,在没有做好战争动员的情况下,就让西北战线的2个集团军仓促进入了东普鲁士,结果就是坦能堡战役3倍于敌的兵力却打出10:1战损比!这场让德军都同情的仗能有多离谱直接白给。
康拉德的计划是让奥军从加利西亚北上,让德军从东普鲁士南下,南北两边夹击,直接把俄军歼灭在波兰平原。不过这只是康拉德的幻想罢了,因为德国一开始的战略重心就在西线的法国。德军在西线要一打二,扛着英法联军的强大攻势,哪儿有那么多人配合康拉德去东线包抄俄军。而且德国对自己盟友什么水平心里有数,早在1909年的时候,德国的小毛奇就告诉康拉德,他计划在6周之内摆平法国,然后再将军队调转到东线,支援奥匈抗击俄国。
德国的意思可以说是非常明确了,德军先速通法国,再回过头来和奥匈一起群殴俄国。一战当时本来就是防守简单的多,再加上有维斯瓦河可以延缓俄军的进攻,南部也有山脉作为奥匈的屏障,德奥一起采取守势基本上可以确保一战开始的一个月内俄军不会有太大的进展。
但康拉德也是个“人才”,一方面又依赖德国的帮助,一方面又直接无视了德国的建议,一开战就大举进攻塞尔维亚。结果就是在1914年的8月中下旬,奥匈军队在塞尔维亚遭遇了两场惨败,损失了数万人后极其丢人地被赶出了塞尔维亚。
这个时候康拉德将又目光放在了加利西亚的俄军,这就好比数学考试选择题写不出来直接跳到压轴题去了。不过这也和奥匈当时离谱的情报有关,俄军早就秘密集结了超过100万人,康拉德居然不知道,就这样自信满满地发动了"三叉戟攻势",计划用95万大军一举歼灭俄国西南方面军。
这支奥匈自吹为"欧洲第三"的军队其实拉胯的很:士兵说着12种不同语言,机枪数量只有德军1/5,很多士兵还在背着上个世纪祖传的步枪。相比之下,西南方面军是当时俄军在东线最强大的军团,一线作战人员与二线作战人员合计有120万人之多,单纯数量上奥匈就已经不占优势了。
从总体上看,在加利西亚一役中,俄军投入了约120万兵力,其中约25万人伤亡;奥军投入了约95万兵力,其中伤亡接近40万人。在奥匈帝国动员的180万名士兵中,有近40万在此战中被康拉德送掉了,这还没完,占奥匈领土15%极为重要的东加利西亚地区也被沙俄抢了。大战才爆发一个多月,奥匈帝国军队的1/4就这样人间蒸发了。
从加利西亚战役的细节来看,奥军的表现更是惨不忍睹,80%以上都是败仗,少量战术性小胜打的还是俄国民兵,即使是这样也还是惨胜,基本上1.6个奥军才能换掉1个俄军。当时甚至有俄军士兵吐槽,奥匈士兵居然比土耳其士兵还好打。已经沦落到和土鸡一桌的了,可见奥匈当时的战场表现有多逆天。
此后,奥军再也无力对抗俄国,每次吃了败仗都哭着找德军求援,甚至还提议过直接把军队让德国托管。德国这个时候能怎么办呢?目前就这么一个稍微像样的的盟友,再虚都得帮一手。
然后康拉德也没有因为这种惨败受到任何实际性的惩罚,因为他一直在哄骗老皇帝,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德国盟友的所谓出卖与下属的无能。这种甩锅技术纯纯一战的“不粘锅”,德国摊上这种盟友只能说倒大霉了。
在我看来,奥匈最大的战略失误不是低估俄国,而是高估了自己。他们以为自己是德国那样的猛虎,实际却是菜如意大利都敢敲诈的肥羊。
关注我们,设置星标,获取更多内容:
写文不易,喜欢就点个赞再走吧
#战争与帝国配资之家公司
发布于:安徽省金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